渗透检测(PT)-- 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测
渗透检测是不锈钢腔体焊缝表面缺陷的必检项目,可检出 “表面裂纹、表面未熔合、开口气孔” 等,尤其适配薄壁腔体(壁厚≤8mm)或焊缝表面光洁度较高的场景。
检测重点:
表面热裂纹: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易因铬镍元素偏析产生热裂纹,多位于焊缝表面或熔合线处,呈线性分布,渗透检测可通过 “红色显像剂(着色 PT)或荧光显示(荧光 PT)” 清晰识别,任何长度的表面裂纹均需返修。
表面未熔合:常见于多层焊的层间或焊缝与母材过渡区,表现为 “条状开口缺陷”,渗透检测可显示缺陷走向,需打磨至完全清除后重新焊接。
开口气孔 / 咬边:气孔直径>1mm 或咬边深度>0.5mm 时,需补焊修复,防止介质渗透腐蚀。
操作要点:
检测前需彻底清理焊缝表面(无油污、氧化皮、焊渣),用 “不锈钢专用砂纸” 打磨至粗糙度 Ra≤25μm,避免残留氧化层影响渗透剂渗入。
食品、医药行业的腔体需选用 “低毒、易清洗” 的渗透剂(如符合 GB/T 18851.3 标准的 Ⅲ 型渗透剂),检测后用纯水冲洗干净,防止残留污染。
射线检测(RT)-- 关键部位补充检测
射线检测(X 射线或 γ 射线)适用于不锈钢腔体 “对接焊缝关键部位”(如腔体封头与简体连接焊缝、接管与腔体角接焊缝),可直观显示内部缺陷形态,但成本较高、有辐射风险,通常按比例抽检(抽检比例≥20%)。
检测重点:
对 “T 型接头焊缝”“厚壁接管焊缝”(如 DN50 以上接管),通过射线底片观察 “内部未焊透的影像(连续黑色条状)”“热裂纹的影像(线性黑色条纹)”,合格等级需达到 NB/T 47013-2015 标准的 Ⅱ 级(无裂纹、未焊透,内部缺陷尺寸符合限值)。
无锡真空腔体焊接探伤检测

管道母材探伤(防材质缺陷、腐蚀减薄,保障承载)
管道母材在轧制、运行中易出现 “内部分层、腐蚀减薄、表面裂纹”,需结合管道使用年限与介质特性,针对性检测。
1. 壁厚减薄检测(超声波测厚,UT)
适用场景:输送腐蚀性介质(如酸碱溶液、含硫天然气)的管道,或使用年限>10 年的管道,**** 覆盖 “底部积液区”“弯头冲刷区”(介质流速快,腐蚀 / 冲刷严重)。
检测方法:采用 “超声波测厚仪”(精度 0.01mm),按 “每 10m 布 3 个点”(上、中、下三个方位),重点区域(如阀门前 500mm 处)加密至每 1m 布 2 个点。
合格标准:剩余壁厚不得低于设计值的 80%(如设计壁厚 12mm,最低允许 9.6mm);局部减薄量>原壁厚 20%(如原壁厚 10mm,减薄>2mm)时,需评估剩余寿命,必要时更换管道。
2. 母材内部分层 / 裂纹检测(超声波检测,UT)
适用场景:厚壁管道(壁厚>20mm)、高压管道(设计压力>6MPa),按 20% 比例抽检母材区域(避开焊缝)。
检测方法:采用 “纵波直探头”(频率 5MHz),在管道表面按 “网格布点”(间距 200mm×200mm),检测内部分层(轧制缺陷,表现为 “多次反射波”)、母材裂纹(运行中应力导致,表现为 “尖锐缺陷波”)。
合格标准:分层面积>0.1㎡(如 100mm×1000mm)需切割剔除;裂纹长度>5mm 需更换母材,避免裂纹扩展至焊缝。
真空腔体焊接探伤检测机构

磁粉探伤的核心是通过 “磁痕显示” 识别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,不同缺陷的磁痕特征不同,需重点检测以下几类典型缺陷:
缺陷类型检测判断依据(磁痕特征)危害与检测重点
1. 裂纹(最危险)- 磁痕呈连续或断续的线性,边缘清晰、尖锐,走向多与焊缝轴线垂直(横向裂纹)或平行(纵向裂纹);- 常见于焊缝根部、热影响区(HAZ),如冷裂纹、热裂纹。裂纹会导致应力集中,易引发焊缝断裂,是必检且需严格判定的缺陷,需 **** 覆盖焊缝区域。
2. 未焊透- 磁痕呈连续的线性或条状,多位于焊缝根部(对接焊缝),走向与焊缝轴线平行,宽度较均匀;- 磁痕强度中等,因根部未熔合形成的 “缝隙” 导致磁场泄漏。降低焊缝承载面积,易在受力时开裂,重点检测对接焊缝的根部区域(尤其是单面焊未清根的焊缝)。
3. 未熔合- 磁痕呈线性或不规则条状,常见于焊缝与母材交界处(侧未熔合)、多层焊的层间(层间未熔合);- 磁痕边缘较模糊,长度随未熔合范围变化。破坏焊缝与母材的连接整体性,承载时易产生剥离,需重点检测焊缝边缘及层间区域。
4. 夹渣- 磁痕呈不规则的点状、块状或条状,磁痕强度较弱、边缘模糊,无明显方向性;- 多因焊接时焊渣未清理干净或保护不良导致。降低焊缝致密性和强度,若夹渣密集或尺寸较大(如>3mm),需判定为不合格。
5. 气孔- 磁痕呈圆形、椭圆形的点状,单个或密集分布,磁痕中心无 “尖边”,多位于焊缝表面或近表面;- 因焊接时气体未及时逸出形成。密集气孔会降低焊缝强度,单个大尺寸气孔(如直径>2mm)需重点关注。
6. 咬边- 磁痕呈沿焊缝边缘的连续条状,与焊缝轴线平行,对应母材表面的 “凹陷” 区域;- 虽属表面成形缺陷,但深度>0.5mm 时会产生应力集中。需测量咬边深度,超过标准限值(如承压设备焊缝咬边深度≤0.5mm)时判定为不合格。
